欢迎您访问重庆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主页 > 串讲笔记 >

重庆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荀子

2018-08-16 10:25来源:重庆自考网
荀子(前330一前230),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据《史记》本传,他曾游学于齐稷下,“三为祭酒”;后适楚依春申君,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子遂废居家中,著书而后卒。荀子和孟子都是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思想不太一致,孟子重仁政倡王道,荀子则隆礼重法。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他而传下来的。《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即《荀子》)33篇,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而从文学的观点看,《荀子》的价值不是很大,有两点可注意:
 
  第一,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中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例如《劝学》,前半篇几乎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比喻组成。
 
  《荀子》中寓言极少,大都极简短,类于比喻。这是它与其他诸子散文不同的地方。
 
  第二,创作赋和诗。《荀子·赋篇》存有礼、知、云、蚕、针五篇赋作和《佹诗》二章。《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可知汉代人即把荀、屈当做赋的始祖。但屈原并不以“赋”名篇,以“赋”名篇的,在先秦只有荀子。荀子五赋是说理的文赋,既不抒情,也无诗样的体式,文学价值不高。
 
  除了以四言为主、铿锵叶韵的句式外,就基本没有文学特色可言了。但是,荀子的《赋篇》,在赋的发展史上,确有其影响和贡献。西汉的一些咏物言理小赋跟它就很相像,它的问答形式也为汉代赋家普遍采用。
 
  荀子的《佹诗》二章,大抵是整齐合韵的四言体,也是缺乏文采的议论和说理。《荀子》中还有《成相篇》,是以民间歌谣的通俗形式,宣传其政治观念。虽然明白流畅,但缺乏情感,质木无文。
 
 
上一篇:重庆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韩非子

下一篇:重庆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庄子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