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重庆自考网!重庆自考网为考生提供重庆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重庆教育考试院www.cqksy.cn为准。
下载APP

联系我们:  023-68611050

距10月自考考试177

距4月成绩查询还有8

考生服务:

  • 报名报考|
  • 考试安排|
  • 重庆自考-->
    所在位置:重庆自考网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正文

    重庆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押题资料

    2021-05-31 15:53:42   来源:重庆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我们为考生提供重庆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押题资料,欢迎进入自考交流群寻找更多的自考小伙伴!

    重庆自考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押题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题

      1.文学研究会

      答:

      (1)1921 年,矛盾等人创立,有鲁迅、周作人冰心等成员,提倡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1)中国现代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 1921 年 1 月。

      (2)主要成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老舍等。

      (3)主张文学为人生。

      (4)倾向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第三种人”

      答:指 30 年代初的苏汶。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左联曾和他展开论辩,批评了他的文艺倾向。通过论辩,左联也检讨了理论上和策略上“左”的错误。

      3.文协

      答: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 年 3 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4.东北作家群

      答: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

      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5.延安文艺座谈会

      (1)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 1942 年 5 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缺点,使文艺于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此会。(2)会上,毛泽东作了“引言”和“结论”的两次发言,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精辟论述了如何服务的问题,强调作家要到群众斗争中去汲取创作源泉,改造世界观。(3)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新文艺尤其是解放区文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6.新月诗派

      (1)新月诗派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等。(2)1926 年,新月社诗人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 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新月诗人在《诗镌》上发展格律诗创作,称为“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对新诗发展有积极作用。1931 年,徐志摩等又创办《诗刊》,是年,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 18 人的诗,展未了新月诗派阵营及诗作成就。

      7.“好一记鞭子”

      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相当流行的三出小戏,即<三江好><最后一记><放下你的鞭子>,系田汉作品。

      8.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在清末以来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但这种处于萌芽状态的观念并没随时间的推移而引发中国文学的根本性变革。世纪初年社会政治的动荡不安不仅没使文学改良的观念性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创作实绩 ,而且使主张改良变革的文学阵营产生分化,使初见端倪的变革风尚偏离向前发展的轨道。因此,继续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促使其在晚清以来改良变革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这一重任或机遇,历史地落到了更为年轻、更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身上以胡适、陈独秀、周氏兄弟、郭沫若等一大批更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成了推动这一历史性进程的主要力量。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张起文学革命的

      大旗,用更为成熟、更为系统完备的现代理论观念涤荡传统的尘垢,取代文学的主潮;他们用具备充分现代形态的创作实绩宣告了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学断裂期的结束,宣告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宣告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形成。

      9.湖畔诗社

      (1)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新诗团体。

      (2)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人。

      (3)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

      10.第一次文代会

      (1)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 年 7 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2)这是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3)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11.乡土小说

      在 20 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 20 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12.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13.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 1924 年 11 月,1930 年 3 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中国诗歌会

      1932 年 9 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出版会刊《新诗歌》,除上海总会外,还在北平、广州、湖州等地建立了分会,各自出版诗歌刊物。在诗的内容方面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在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这是一个自觉地与无产阶级取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15.三大主义

      三大主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公开亮出文学革命的大旗,又把文学革命与政治革命联系起来,明确地提出“三大主义”的革命口号,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6.九叶诗派

      是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1 分)主要成员有穆旦、辛笛、陈敬容、杜运爱、郑敏等 9 人。(1 分)九叶诗派的 特点是:既忠于时代和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较多吸收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 的表现手法 c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在他们的诗里得到较好的结合。(2 分)

      17.象征诗派

      (1)中国现代的象征诗派,是指"五四"文学革命后以李金发 为代表的新诗流派。李金发在这时期连续推出三本象征诗集,以象 征的意象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2)同时,后期创造社穆木天、王独清、时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各自出版象征诗集。

      18.论语派

      (1)论语派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以创办 《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主要 人物是林语堂。

      (2)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

      19.南国社

      (1)南国社是 20 年代初成立的话剧团体。1 分

      (2)田汉先后创办《南 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和南国艺术学院等。1 分

      (3)开展话剧运动主要 在 1928 年至 1929 年,公演两期四次,全部演出田汉创作的剧本。1 分

      (4)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1 分

      20.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成立于上海,1936 年因形势变化而解散。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组 织,先后出版刊物《北斗》、《萌芽》等十几种。1 分

      (2)左联的主要成员有 鲁迅、茅盾、夏衍、田汉、丁玲、张天翼等。1 分

      (3)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 命文学运动的发展,突破了国民党的文化"固剿",创作了《子夜》等优秀作品,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也存在 "左"的倾向。2 分

      21. 新感觉派

      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流派。(1 分)

      代表作家有穆时英、 刘呐鸥、施垫存等。(1 分)

      中国新感觉派受 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新感觉派等外国 现代派的影响。新感觉派小说的内容多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 是对畸形病态生活的描写,以快速的节奏和多变的画面表现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生 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在形式技巧上花样翻新,但部分作品存在悲观颓废倾 向. (2 分)

      22.学衡派

      是“五四”时期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之一,1922 年 1 月,吴宓主编的《学横》杂志创刊于南京,主要撰稿人又梅光迪等,以“讲究学术,阐求真理,融化新知”等为标榜,称为学衡派。

      23.七月诗派

      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源、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24.语丝社

      ①成立于 1924 年;

      ②以创办《语丝》而得名:

      ③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

      25.“汉园三诗人”

      ①三诗人指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②以出版三人诗合集《汉园集》而得名。

      26.“雷电颂”

      是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屈原》中的一段台词。通过这段台词表达了屈原被诬陷后,希望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同化,要把一切黑暗都烧毁的理想,也是屈原光明、正义、力量化身的表现。

      27.京派

      是指 30 年代身居带衰颓意味的都市,又侵染经院学风,文化心态宽容的一个带隐逸其的文学群体。他们功利意识单薄而艺术独立意识深厚。冯文斌、凌淑华、沈从文、萧乾等是该群体的主要作家,其作品侧重探讨人生与人性,注重于道德与文化的纯正和乡野的诗意表现。

      28.孤岛文学

      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29.《日出》

      《日出》是曹禺以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剧本的主题鲜明,即批判那“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日出”是象征,寓意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社会应当被光明的社会所代替。陈白露是剧中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的悲剧角色。

      30.未名社

      〈1〉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新文学社团。〈1 分〉

      〈2〉未名社成员除鲁迅外,还有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芫、曹靖华。

      〈3〉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社团。(1 分〉

      31.《金锁记》

      (1)张爱玲的中篇小说。〈2 分)

      (2)内容写曹七巧嫁到姜公馆,用自己的青春作为抵押,终于得到一笔遗产。〈1 分〉(3)黄金枷锁扭曲了曹七巧的人性,使她成为一个变态女人。(1 分)

      32.民众戏剧社

      ①民众戏剧社是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戏剧社团 1921 年成立创办了专门性戏剧杂志《戏剧》;

      ②主要成员有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锋、陈大悲等;

      ③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33.《小二黑结婚》

      ①四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

      ②写解放区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故事:

      ③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 式。

      34.“反思小说”

      ①出现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②代表作品有茹志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 . ③对解放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

      35.《尝试集》

      《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小说,1920 年出版,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36.《白毛女》

      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 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

      3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 1942 年 5 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 5 月 2 日所作引言和 5 月 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 年 10 月 19 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 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许多作家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现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阮章竞的《漳河水》,孙犁的《荷花淀》等作品。

      38.“寻根小说”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39. 左联

      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2 分);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为主要领导成员.其主要刊物有《萌芽月刊》等。

      40.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 ,流传在陕北晋绥一带 2 分其特点,一是两行一首,裹达一层意思.二是首句惯用比兴手法

      41.“雨巷诗人”

      ①指诗人戴望舒。 ②以其代表诗作《雨巷》而得名。

      42.《包身工》

      《包身工》。30 年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作者夏衍。内容揭露控诉日本资本家残酷压榨中国女工的罪行。

      二、简答题

      1.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答案:

      (1)以年轻人的恋爱为题材。

      (2)反映知识分子的人生苦闷。

      (3)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

      (4)较多地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

      2.简述张承志小说的诗化特征。

      答案:

      (1)把广阔的纷纭万象的世界融入自我心灵,注重内心体验的表达。

      (2)使用象征、隐喻的艺术技巧,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3)以诗的表达方式和诗的精神结构小说,达到了诗的境界。

      (4)哲理升华到诗性的高度,风格雄浑壮观、激越奔放。

      3.简析“朦胧诗”的特色。

      答案:

      (1)“朦胧诗”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它的出现打破了诗歌领域现实主义一元化局面,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2)侧重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现代思考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也表现了对于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朦胧向往。

      (3)艺术技巧上广泛吸收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意象、变形、联想等,给人一种朦胧之美。

      4.简析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其局限。

      答案:(1)精于诗意的艺术构思,善于缘物生情、托物言志,常从细微处落墨,通过比兴或象征手法营构诗意形象,创造诗的意境,借以表达深远的旨意。

      (2)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讲究剪裁布局,行文峰回路转,每在“转弯”后升华,卒章显其志。

      (3)局限是主题较为单一,存在粉饰现实的倾向,谋篇布局雷同,有斧凿痕迹。

      5.简析《故事新编》的创作特点。

      答案:(1)依据古籍,容纳现代,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

      (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达到古今交融的艺术效果。

      (3)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生活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6.简析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答案:(1)侧重表现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民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2)善于将讽刺与写实结合,在精彩的细节描写中透露出幽默效果,呈现出语言机智与哲学观照的统一。

      (3)使用纯熟的北京方言,文字俗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堪称文学语言大师。

      7.简析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答案:(1)是在动荡混乱时代,一个现代派诗人内心情绪的凝结,在“我”的形象系谱中显示出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

      (2)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展示内心的分裂、残缺、矛盾和痛苦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3)在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感悟与沉思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的沉思。

      8.简析京派作家群的流派特色。

      答案:(1)30 年代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成员主要是居留北京的一些自由主义作家,如沈从文、废名、芦焚(师陀)和萧乾等。

      (2)侧重表现人性的丰富乃至美好,展示乡风民俗的和谐,作品大都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宁静幽闲的意境之美,对于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9.简析茹志鹃《百合花》的艺术特点。

      答案:(1)不是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过程,而是撷取战争中的一朵“浪花”,从侧面来表现战争。

      (2)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

      (3)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准确,富于层次感。

      (4)艺术风格清新、俊逸。

      10.简析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及其意义。

      答案:(1)莎菲是个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女性,执拗地寻求人生的意义却又找不到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徘徊于声色边缘;重感情,更爱幻想与狂想。

      (2)莎菲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动荡时代知识青年的反抗而带着病态的性格。她的苦闷,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激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苦闷彷徨的真实写照,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容。

      11.简析张中行散文“三话”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答案:(1)“三话”是指《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

      (2)“三话”以“过来者”“当事人”的身份讲述了许多不见于正史的“野史”、轶事,既写“现代硕儒”的嘉言懿行,也写古今才女的爱情生活。

      (3)“三话”运笔随意,语言自然,不拘格套,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闲话”风格。

      12.简析《日出》的结构艺术特点。

      答案:(1)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从多个侧面来表现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2)用诸多生活的片断来表达“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批判性主题。

      (3)结构上采用辅助性手法,如设置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陈白露、金八等,加强戏剧结构的整体性。

      13.简析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案:孙犁擅长以散文的手法来写小说,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却不以金戈铁马的厮杀、尖锐激烈的冲突、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往往是以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串联起几个重要场景,用饱含诗情而又灵巧轻捷的笔触加以精雕细琢,将写景叙事、抒情和写人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孙犁小说的景物描写非常出色,不仅洋溢着冀中平原淳厚的泥土气息和水淀荷花的幽幽清香,而且与人物的心境、情节的发展相契合。孙犁很注意小说语言的优美,描写、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而人物语言也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口语化。总之,孙犁的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充溢着既深沉,又明丽的诗的情调。

      14.简析《月牙儿》在思想及艺术上的成就。

      答案:《月牙儿》根据被毁于“一·二八”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重写,小说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

      《月牙儿》是以散文诗笔法来写小说,贯穿全文的“月牙儿”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既加强了情节的韵律感,又是对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具有构成境界、渲染气氛、烘托心理、联络结构、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15.简述“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

      答案:“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是:

      (1)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2)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的地域特点。这方面,主要有韩少功的“荆楚文化”小说、 贾平凹的“陕秦文化”小说、李杭育的“吴楚文化”小说、张承志的“草原文化”小说等。

      (3)“寻根小说”注重对题材所蕴涵的深层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艺术传达,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如语言上的继承在阿城小说中极为明显),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16.简述“实验小说”的特点。

      答案:“实验小说”的特点主要有: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与反叛,对一切意识形态进行彻底的消解。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加散乱、破碎,因为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追求文本的游戏性,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17.简述张贤亮的小说在艺术上存在的局限。

      答案:张贤亮的小说在艺术上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局限:

      (1)沿用了传统小说中“才子落难,佳人搭救”的情节模式。

      (2)往往运用大段哲理性语言来深化主题,造成一种气势,使人警醒。然而由于大段的哲理(甚至大段地引用导师语录)切割了小说画面和人物心理流程的连续性,容易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概念化感觉,尽管作者后来有所觉察,如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作者采用了局部的象征主义手法——如与大青马对话,但仍露出斧凿之痕。

      18.简述 20 世纪 90 年代的女性写作的一些特征。

      答案:20 世纪 90 年代的女性写作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这些女性作家在其小说文本中,努力张扬“性别意识”,把女性作为一个有性别特征的社会群体和文学群体,以颇为成熟的方式与丰富的形态,冲出“男权话语中心”和“女性规范”,表现出充分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

      (2)她们的小说背对广阔的社会人生舞台,独向女性的心灵世界,与小说创作的“客观化”潮流分庭抗礼,表现出浓厚的“主观化”倾向,刻意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生存体验和深层意识。

      (3)由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变迁便是急剧推进的商业化与都市化的进程,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女性写作中也反映出都市故事的飘忽甚至荒诞。她们不仅借助非写实的手法去书写都市与都市女性的性别经验,而且敏锐地反映出当代都市生活特有的社会文化景观。

      19.简述贺敬之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案:贺敬之的诗歌形式多样,艺术风格独特。他的早期诗作多采用自由体。《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抒情短章具有民歌风味。政治抒情诗的体式,则以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处横移过来的“楼梯式”为基础,有机地融入我国古典诗词讲究凝练、整饬、意境、音律的优点,显得开阖有致,舒卷自如,流畅简洁,韵调和谐。

      20.简述 20 世纪 50 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

      答案:颂歌主潮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明朗的色调和昂扬的诗风,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中若干不应忽视的缺失亦逐渐暴露了出来。其主要表现为:题材不够多样,形式比较单一;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中心工作的“传声筒”倾向已在部分诗作中初露端倪;以赞颂新时代、新生活为己任的诗人们,大抵致力于外部现实图景的描绘而回避“自我”形象的抒写;对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作深入揭示的诗篇更是凤毛麟角。凡此种种,均导致 20 世纪 50 年代前中期的诗坛未能摆脱“大一统”的创作格局,而作品艺术风格的趋同,诗人艺术个性的萎缩,都是不利于诗歌的健康发展的。

      21.简述“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答案:“十七年文学”中小说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1)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2)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之争,对素材提炼不够;或者演绎政治运动的过程,设置人为的冲突,用人物的言行去证明先验的思想,等等,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

      从总体上看,“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应该予以正视,不容避讳。

      22.简述袁水拍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案:诗人善于从政治上把市民阶层里某些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现象,用漫画式的手法和讽刺语言予以鞭挞,寓讽刺于叙事之中;并汲取民歌、民谣、儿歌中的艺术经验,采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五言、七言等诗歌形式;语言通俗易懂,可诵可唱。

      23.简述钱钟书《围城》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案:《围城》的主要艺术特色是:

      (1)杰出的讽刺艺术。《围城》中的讽刺不是用夸张人物行为的方法,而是精细地透视他们的五脏六腑,乃至每一根颤抖的神经,从中挖掘那与光彩体面的外观相矛盾的因素,揭示人物内心的阴暗、丑恶和言不由衷。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哲理化、知识化的有机融合。作者熔古今中外的知识于一炉,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渊博的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中,使画面变得新鲜、生动、厚实,也将讽刺艺术的知识化、生活化、趣味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丰富的表现手法。《围城》广泛地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尤其精妙地将它们与高超的讽刺艺术结合起来,既妥帖传神,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精湛的语言艺术。《围城》的语言清新、传神、精辟、畅达,虽移用了大量西洋典故但无欧化气息,尽管夹杂着不少洋文但读来仍流畅自如,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型作家的艺术才力与功力。

      24.简析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艺术成就。

      答案:(1)杰出的讽刺艺术。作者没有采用讽刺作品中常见的夸张、漫画化手法,而是用客观写实的笔墨,描绘那些可憎、可恶而又可笑的人事,将那些假、丑、恶的东西集中揭示出来,使整个作品产生了辛辣的讽刺力量。

      (2)独特的场景安排。小说中人物的刻画,都是在对其香居茶馆的场面描写中完成的。茶馆内格局描写和气氛的渲染,都呈现出有主有次、有浓有淡、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场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3)精湛的结构艺术。作品采用了双线结构,设置了一明一暗或者说一虚一实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其香居茶馆为舞台,明写、实写方治国与邢幺吵吵之间的争斗;另一条是通过场面中不同人物的对话,或侧面穿插,不断给读者以提示——邢幺吵吵的大哥与新任县长正在县城相互勾结。最后,“蒋门神”上场,将这两条互相联系又平行发展的线索联系到一起,造成了一个具有极大讽刺力量的结局。

      25.简述 20 世纪 30 年代抒情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

      答案:在抒情散文方面,何其芳和丽尼是较突出的。何其芳有抒情散文集《画梦录》,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这一情绪既是青年人青春期被压抑情感的表现,又来自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厌恶、逃避直到自我封闭,同时也是 20 世纪 30 年代还未找到真正出路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情绪的流露。《画梦录》在文体上近乎散文诗,在艺术上除依事托物以抒情怀外,还注重运用想象选择意象,借鉴象征手法,语言词彩较绚丽。丽尼有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这些作品多写秋风、冷雨、黄昏和黑夜,表达的是个人的烦闷与悲哀,但其后期作品则能从个人狭窄的感情天地脱出,转而表现大众的苦难。

      26.简述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答案:1935 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在全国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左翼作家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并立即得到广泛的响应。随后他们又提出“国防戏剧”、“国防音乐”、“国防诗歌”、“国防电影”等口号,形成了提倡“国防文学”运动的热潮。1936 年 4 月,鲁迅在了解到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的精神后,便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但他原先对解散“左联”是有不同看法的,加以看到“国防文学”倡导者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经他与冯雪峰等商议后,由胡风在 6 月 1 日发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但胡风的文章没有说明新口号与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了的“国防文学”口号的关系,而“国防文学”倡导者从宗派主义出发,不能容忍新口号的提出,从此遂引起“两个口号”的论争,并且产生了两个基本上由支持不同口号的成员,分别签名发表的文艺界抗日宣言。

      两个口号的论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左翼作家们通过论争提高了对这个政策的认识,初步完成了从统一战线破裂,转变到重新组成统一战线的精神上的准备,为下一阶段新的文学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动员。27.简述“左联”进行的主要文学活动。

      答案:(1)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28.简析 1925 年前后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

      答案:1925 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一些先行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学的创作领域。在小说创作上,最突出的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慈,他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少年漂泊者》与《短裤党》等,前者写了一个参加革命前的少年漂流的过程,作品既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社会现实,又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后者直接反映革命者的现实斗争与生活,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塑造了革命者的形象,但形象存在较强的概念化缺陷。《短裤党》可视作是 20 世纪 20 年代文学与下一阶段文学的过渡期作品,在它的身上,已明显体现出下一阶段左翼文学的优点和缺失。

      29.简析《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艺术效果。

      答案:在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在《狂人日记》中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在《狂人日记》里,作家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摹,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但是,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

      征性描画,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30.简述叶绍钧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

      答案:在小说创作上,叶绍钧经历了从“问题小说”向更广泛的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在叶绍钧创作的初期,是以对普泛“爱”的人道主义的追求作为他写作的题旨的。如《阿凤》、《寒晓的琴歌》等作品,就鲜明地表达了叶绍钧对于生活的爱心和人道主义的理想。叶绍钧拥有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在创作题材上,叶绍钧多取材于教育界的人和事,如小说《饭》,描写了一个穷愁寒苦的乡村教师的生活场景。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表示了深刻同情,同时,也在作品中反映了凋敝破败的乡村教育现状,对现实社会有所揭露和批判。叶绍钧在同一创作题材领域中更侧重的是对于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描摹与揭示。这些作品所塑造的一系列在现实生活压力下变得委琐可怜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既真

      实生动,又寓含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如《校长》、《前途》、《外国旗》、《潘先生在难中》等。

      除了教育界知识分子题材,叶绍钧还曾选取农村生活题材,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生活进行了表现。他的早期作品《这也是一个人》就是取材于农村社会,借一个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演示,表达出对于社会的强烈控诉和对被欺凌与被侮辱者的深刻同情。1925 年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的向前发展,叶绍钧的创作也表现出了新的趋向。他的创作题材已不仅局限在知识分子题材和农村题材上,《夜》、《某城纪事》等作品拓展到时代革命的领域中,表现了叶绍钧在题材和思想上的突破。尤其是《夜》一篇,描写了一个年老妇女,在作为革命者的女儿、女婿被反动派屠杀之后,她忍辱含悲,毅然挑起了抚养年幼外孙的重任。

      31.简述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色。

      答案:首先,刘白羽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达新颖深刻的主题。《红玛瑙》由两句墙头小诗“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引出回忆,把昔日杨家岭窑洞的灯光、宝塔山下开荒的情景与今天延安的新风貌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形象画面的组合,提炼出从延安起步的革命者应永葆革命青春的主旨——“要创造一个红玛瑙一样鲜红、通明的新世界”,就必须“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永远鲜红、通明的红玛瑙一样的人”。

      其次,他擅长融情入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显示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长江三日》叙写“江津号”轮船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航程,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沿途绚丽如画的景致。无论是巍巍群山、浩浩江流,还是稠密灯火、灿烂阳光,都寄寓着作者思索革命航向和生活底蕴的豪迈激情。而激情与画面的两相交融,便形成了一种壮美的艺术境界,令人读之难忘。

      32.简述《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答案:《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事和人,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作为“回忆文”,这组散文基本上是追怀往事,但鲁迅行文中善于“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从而在每篇中可以发现,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例如在给媚态的猫画像时,狠狠鞭挞了帮闲文人的丑态;在批判《二十四孝图》等封建读物时,作者也没忘记捎带抨击那些“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的“流言家”和“道学先生”等。

      《朝花夕拾》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当作者回顾往事,重提旧事时,总是撷取那些体会最深切的典型感受,以抒发内心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抒情、感人的力量。

      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这一组回忆散文,基调是恬静明快的,读来亲切动人,但在恬静平淡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刺机锋和幽默笔调,使人咀嚼回味之余,深受启发。

      33.简述新写实小说的特色。

      答案:(1)其创作方法虽然“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因此,它不再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注重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呈现出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

      (2)“新写实小说”的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因此,创作主体往往是对现实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3)“新写实小说”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34.简述《雷雨》的艺术特色。

      答案:(1)独特的结构艺术。《雷雨》的剧情包含了前后 30 年时间的内容,为了能让这些内容浓缩到一天时间内来表现,其结构上采用了“回溯法”,即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其间,正面展示“现在”正发生着的事件,以回溯过去的事来推动“现在”剧情的发展,这种“回溯法”使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在处理戏剧冲突时,采用的是网状结构类型,即在全剧中设置一个主要情节线索,让次要情节线索和各种戏剧矛盾围绕这一主要情节的发展来展开,同时各种矛盾和冲突之间又具有巧合性联系,一环扣一环,互相引发,互为因果,各种冲突不断促进和推动主要戏剧冲突的激化,以推进主要情节的完

      成。剧作还善于运用有关情节结构的多种技巧,如对重点与穿插、期待与悬念、发现与陡转等方面的处理都非常出色。

      (2)具有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剧作中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他们的生活经验、教养、地位、心理,乃至说话的场合和环境气氛的不同,决定了其所使用的词汇、语句、语调、节奏的不同。作者能够非常细致地把握并写出这种种不同特点的台词,不仅注意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而且讲究语言的动作性,即在人物语言中寄寓着潜在的内心活动,有丰富的潜台词,观众通过人物台词能感受到话中之话、弦外之音。

      (3)追求戏剧的诗意。雷雨般的作家的热情与雷雨这一自然界的形象浑然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诗意的人物和诗意的语言也增强了全剧的诗意。

      35.简述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成就。

      答案: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成为散文的一支主力军,并且以持续不断的创作实绩,影响和推动着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追求真实与解放思想两大特性。在“文革”结束后的最初几年,知识分子首先把审视的眼光投向了他们刚刚经历过的那个时代,报告文学成为他们反思历史、借以“立此存照”的有力的工具。《命运》(杨匡满、郭宝臣)、《正气歌》(张书绅)、《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等,这些报告文学在当时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1978 年,《人民文学》第 1 期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第一次把知识分子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介绍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作品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一大批描写不同科学领域和知识分子五彩人生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产生。《哥德巴赫猜想》因此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奠基石和通向更高峰的里程碑。

      之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改革成为报告文学的主旋律。报告文学在思想方面,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强烈地表现出“干预生活”的姿态;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越来越成熟与多元化。

      36.简述老舍作品《四世同堂》所体现的作家的文化反思。

      答案:(1)小说中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人引以为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老舍抓住了维系这个堡垒的内在文化纽结,把它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体环境和广阔深邃的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表现,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

      (2)小说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企望在战火中焚毁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改造与重塑“国民性”的努力。

      37.简述周作人散文的思想内容。

      答案:(1)批判死鬼的精神。周作人在他的散文中传达了一个很特别的历史观念,即“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僵尸”、“死鬼”、“重来者”是他常用的名词。周作人警醒人们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死鬼”精神,警惕各种历史沉渣的泛起。

      (2)抨击国民性的弱点。如在《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书》中曾提出:“我们要针砭民族卑怯的瘫痪;我们要消除民族淫猥的淋毒;我们要切开民族昏聩的痈疽;我们要阉割民族自大的疯狂。”周作人还在许多场合批评了中华民族的自大,亦不过是无知与傲慢而已。

      (3)宣扬一种隐逸的、逸乐的士大夫情趣。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期,特别是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周作人逐渐从斗争的中心淡出,从“十字街头”走进了象牙塔,从“叛徒”走向了“隐士”。

      38.简述 20 世纪 40 年代文学形成的三个区域。

      答案: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全国实际上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时称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三大部分(中间还包括 1937 年11 月至 1941 年 12 月的上海“孤岛文学”时期),文学也因此形成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同时并存的格局。

      39.简述汪曾祺小说的艺术风格。

      答案:汪曾祺小说的艺术风格:

      (1)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他的小说读起来平和淡泊,但细细地咀嚼却意味无穷,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化神奇为平淡。小说里每一个人物描写都可以看做是一首诗,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处处均似闲笔,实则处处精心设计。

      (2)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汪曾祺的每篇小说都几乎很用心地去描摹风土人情,而且不惜大量笔墨,但绝非停滞于风物志、风情志的叙述,而是有其深刻的人生内涵的。这就使他的小说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小说,浓重的乡土风俗的氛围和在这种氛围下活动着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

      (3)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另外,作者往往采用传统白描技法,达到一个表现至善至美心灵世界的良好艺术效果。

      40.简述贾平凹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案:在艺术上,贾平凹的小说呈现出变化多端的个性:从柔美婉约的抒情风格到散文化的风韵,从充满着故事情节力度的“复归”到兼收并蓄现代派小说的技巧(《商州》就吸收了结构现实主义的表现技巧),作者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艺术视角。贾平凹的小说,在描写动荡的心理世界时,往往把人文背景的氛围作为自己重要的描述对象。同时,贾平凹深得中国古典文学描写的神韵,将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他的语言精练而清新、深沉而绚丽、明快而含蓄。他既不泥旧,亦不赶时髦,一切形式的变化均以内容的表达为依据。贾平凹是一个在不断改变着自己艺术轨迹的过程中时时给人以新的阅读快感和新的思考的作家。

      41.简析《白毛女》在歌剧形式上的创新。

      答案:《白毛女》继承了秧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精彩的抒情唱段;同时参照中国古典戏曲歌唱、吟诵、道白相结合的手段,适当安排剧中人物的道白,以推进剧情,适合大众欣赏习惯;在大量采取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还借鉴了西洋歌剧齐唱、重唱、合唱、伴唱的形式以及音乐的戏剧性、性格化的传统,在广泛的继承借鉴中创造了新型现代民族歌剧的经典。

      42.简述艾青诗歌在艺术上的独特建树。

      答案:(1)注重诗歌意象的选取和诗歌形象的创造。在艾青的诗中,特别注重

      采用独特、生动、具体可感而又具有丰富底蕴的意象,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得以形象化地表述。

      (2)注重感觉印象与所宣泄的主观感情的有机融合。感觉印象与主观感情融合下的诗歌意向便具有了象征意义,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3)散文化语言和自由体

      形式的追求。艾青的诗常常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地抒写,诗歌中不仅意象纷呈,而且容纳了大量的现实生活细节,辅之以有规律的排比和反复,造成了和谐的节奏与回荡的旋律,呈现出别样的音乐美。

      43.简述《憩园》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案:作者大胆吸收了外国文学的某些构思手法(受契诃夫《樱桃园》及《未婚夫》影响很明显),又借鉴了我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艺术)构设意境的美学追求,形成了具有浓厚抒情气氛又带象征意味的结构形式。《憩园》新旧两代主人和他们家庭的遭遇变迁颇带传奇色彩,故事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但作者却采用哀怨婉约的文字和舒缓自如的笔调,别有一种诗的韵味。《憩园》由几个人物追述的历史片断组接而成,每种追述都有各自的道德评判,彼此辩驳并呈,形成复调的关系。而故事的总叙述者“我”是客居杨家的局外人,他对这个家庭的衰落的观察与评说时时警醒着读者,不是沉浸于故事,而是取一种“感情间隔”的思考。这种处理强化了小说阅读中的时空体验,有一种沧桑之感。《憩园》标志着巴金以往那种“青春型”的热情倾泻的创作风格,开始朝比较深蕴细腻的方向转变。

      44.简述《阿 Q 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案:在《阿 Q 正传》中,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即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处境、地位)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 Q 的遭遇和阿 Q 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革命的对象不仅仍然执掌着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奴隶。小说由此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并未觉醒的民众糊里糊涂地参加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杀;而且可以想象,阿 Q 即使参加革命并掌握政权,他那样的落后的革命意识又将导致“革命”成为什么性质!小说要告诉人们的是:阿 Q 式的“革命”和杀

      害阿 Q 式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沉入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

      《阿 Q 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阿 Q 正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 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

      45.简述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答案:(1)在古今文明的对比中,体现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

      (2)从人文山水出发,表现厚重的历史感。

      (3)充满哲学思辨和独特体验的现代理性精神。

      (4)行云流水、华丽雍容的散文语言。

      46.简析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内容。

      答案:(1)张爱玲小说以超脱于政治与阶级的观点去看待人生,努力寻求一种普遍的永恒的东西。

      (2)描述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都市男女苍凉的经历,并暴露了人物身上的邪恶性。

      (3)刻画了现代都市中传统的生活、道德观念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尖锐矛盾。

      (4)表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与复杂的内心世界。

      47.老舍《骆驼祥子》有何北京地域文化特点?

      答案:(1)《骆驼祥子》中的地理人文环境、民风习俗等方面都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点。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都被置于人们所熟悉的北京文化环境中。

      (2)采用了经加工提炼的北京口语,简洁朴实、自然明快。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大多采用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

      48.简述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答案:(1)“说真话”是《随想录》最为显著的思想价值。

      (2)强烈的“说真话”的意识促使巴金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严格的自审。

      (3)把自审上升到对整个民族反思的高度,表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

      (4)通过对亲朋故人的哀思,控诉了造成许多人间悲剧的“文革”。

      49.简述马原的先锋小说的艺术特点。

      答案:(1)马原发表了一系列以西藏为故事背景并且在叙事方式上极具先锋性的小说,代表性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

      (2)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以此消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作品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3)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通过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中。

      (4)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创作的最高目的,故事因此失去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有的意义。

      50.简述柳青小说《创业史》的艺术成就。

      答案: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深刻的心理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小说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概括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绘制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农村生活的全景,气势磅礴,构架宏伟。而在具体展开生活画面,刻画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人物形象时,又能够做到精细入微。尤其是对人物心理过程的状写,常常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在进行历史概括和精细描写时,作者又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对人物的剖析,化为哲理性的议论,或者融化于情节之中,或者直接站出来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抒情议理,表明作家鲜明的倾向性。

    老师二维码

    上一篇:重庆自考00037美学押题资料
    下一篇:重庆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押题资料

    重庆自考课程培训

    重庆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